2005年12月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五版:旁听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挖泥工从破罐中寻觅历史
口述:孙林木 整理:朱乔夫

  16年前,在富阳市高桥镇勤丰村新联砖瓦厂干活的孙林木在挖土爆破时发现了几个“破罐子”;一年后,他在富阳市鹳山镇看了一个文物展,蓦然发现自己从工地上背回来的瓶瓶罐罐竟是文物。于是,他将这些瓶瓶罐罐小心翼翼地背进了富阳市文物馆……
    从此,孙林木开始了被自己认为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发现和上缴文物”的历史。16年来,他先后向富阳市文物馆上缴了70余件文物。
    
    挖土挖出“破罐子”
    我今年49岁,小孙子都已经2个多月大了。平时上上班、家里的农活干干,农民嘛,发不了大财,生活还是很富足的,什么都不缺。
    要说什么是文物,说老实话,我到现在还弄不太清楚,更不要说10多年前了。
    以前地底下挖出什么东西来,都是随便一扔,或者当场几块钱卖掉的。现在么,我知道地里挖出来的瓶瓶罐罐很可能是古代的东西,很珍贵。我想这大概就是文物了,不过我是毛估估的(猜猜的),又弄不清楚哪是汉代的、哪是宋代的。所以说,给我个省级的业余文物保护员当当,实在是对我的鼓励。
    那是1989年10月吧,我当时在邻村的砖瓦厂干活。你知道,砖瓦厂要用泥的,就在附近山上挖,碰到土层硬的,还要进行爆破。那天,就是一次挖土爆破后,我看到一只暗绿色的鸡头形状的瓶子,很完整。我觉得这玩意儿很漂亮,就捡起来拿到溪水里洗洗干净,放在家里。第二天挖土时,我又发现了几个瓶瓶罐罐,看上去都蛮漂亮的样子,就全部洗洗干净带回了家。
    当时谁知道这些都是宝贝啊,我拿回家的时候老婆还笑话我呢,说我发疯了,把这些“宝贝”往家里放。哎,还真让她说着了,这些还真的是宝贝。
    宝贝就在家里,我还不知道。当时儿子们还小,我就看着他们搬来搬去玩那几个瓶瓶罐罐,也不去管他们。幸好孩子们对这些东西的兴趣没持续很久,否则能不能保存下来就很难说了。

    “破罐子”好像是宝贝
    发现这些是宝贝,是在第二年。
    那年,我到鹳山镇走亲戚,鹳山镇那段时间正好在办一个文物展览。亲戚说,展览上的一些土制的、陶制的瓶瓶罐罐都有几千年历史,还说这些破罐子有的还值几万几十万的。
    我心里一动:难道这种土不拉叽的东西就是文物不成?应该到文物展览去看看,长长见识。如果文物就是这种瓶瓶罐罐的话,那家里那些东西就是真宝贝了,要赶快保护好,不要被小孩子们打破了。当时根本没想过,万一是文物,究竟该捐还是不捐。
    于是,我去看了展览。天哪,我发现展出的各种“破罐子”不管是式样也好、做工(工艺)也好,都跟我家那些罐子很像,就连颜色也都是那种灰不拉叽的。而且,我家里的几只看上去还更“土”一点。
    我再仔细听讲解员介绍,又详细看了展出品的说明,开始相信我的那些“破罐子”真的是文物。因为上面说到了各个朝代文物的特点,以及有关文物的一些常识,这些常识足以让我认定自己拿回家的那几只“破罐子”是宝贝。
    看完展览后,我急急忙忙回到家里,把几只罐子全部拿出来,又仔仔细细地把上面的泥巴弄干净,里里外外地看了又看,越发觉得这就是展览上说的文物。
    当时老婆问我:“怎么又拿出来了,不会这真的是宝贝吧?”我告诉她,这些可能就是了,而且说不定还值好多钱。我老婆也一下子紧张起来,一会儿说赶紧收起来,一会儿又说赶紧找个人看看,是不是真的。
    我也紧张,不过我心里已经打算好了,要把这些罐子拿到富阳文物馆去,让里面的专家看看到底是不是文物。如果是的话,我就准备上缴给文物馆。
    
    是文物就该还给国家
    是啊,我当时确实没想很多,因为展览上的说明我都看了,说地下的文物都是属于国家的。这没说错啊!反正当时我的想法就这么简单,这些东西又不是我自己种下去的庄稼,长出来归自己。这些东西是古人的,也不是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不是自己的东西总不能藏起来的。你说是吧?
    第二天,我就用编织袋把这些罐子都装了起来,一路问着找到了文物馆。
    呵呵,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些东西竟然真的都是宝贝!富阳文物馆的文物专家经过鉴定,说我上缴的这些罐子全部是文物,而且其中4件还属于珍贵文物:那个鸡头形状的瓶子,他们叫它鸡首壶,是晋代的,一只罐子是汉代的,两只有4个把的罐子也是汉代的。文物馆的人当时就表扬了我,还说要把我上缴文物的事上报给市里的领导。
    说真的,他们说要上报给领导,我还是挺高兴的。我从来没有想到,上缴文物,实际上是把文物还给国家,还能受表扬。
    过后,在1991年2月,我又在挖土的时候发现了两件文物。这次有点经验了,一看到这两件东西,我马上知道是文物了。我把它们搞干净后,又送到了文物馆,这次是一把晋代的盘口壶和一个汉代的陶罐。
    也就是在这年,富阳市文物馆聘请我成为业余文保员。喏,这个就是文保员的证书。
    
    从此干活时长了个心眼
    从那以后,我干活时就多长了个心眼。
    只要一听到工友中有人挖出了什么古玩,我就会凑上去商量,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有时还拿啤酒跟他们交换,实在谈不拢的就自己掏钱买下来。最便宜的两三元,贵的则要三五十元。收集来的文物,我会
    仔细地擦洗干净,再一件件送到文物馆。有时自己没把握,就连泥巴一起背到文物馆,让文物馆的人来处理。
    1997年11月27日那次,我发现了13件文物,其中的扬州铜镜和扬州葵花镜就是多问了一声才得到的。
    那天爆破后产生了很多大碎块,我们一般都是要另行打碎后装车的,七八个人拿着工具上前就开始敲了。我当时看到碎块中有几片好像是瓦罐一样的残片,就和大家说让我先看看。嘿,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
    因为这些宝物埋在地里年份长了,四周包裹着很厚实的泥土,不注意就很难发现里面包裹的“宝贝”。所以我仔细地翻了起来,就看见一团泥土中有块发绿发黑的东西。因为过去发现的都是罐子,还是第一次发现铜的文物,所以当时还不肯定。
    我敲开一看,呵,是一块铜镜!那就不能放过了,我叫大家先打碎大块的,而且要小心地打,如果发现什么,我就请大家喝啤酒。不到半小时,又发现了一块铜镜。
    我一次性上缴文物最多的一次也就是这次了。那天,我把一个编织袋的文物送到文物馆,里面有青瓷、扬州铜镜、扬州葵花镜、陶碗等,共13件。
    
    再少的奖金也是肯定
    什么?奖金?呵呵,那算什么啊!我还不至于穷到要靠奖金生活的地步。告诉你也不要紧,就是这次13件文物,文物馆给了我30元奖金。说实话,我把东西背到文物馆,光车费就大约要10元,还要花我的工时,一天下来,起码损失掉30元了。
    但我又确实很看重奖金,我把得到的奖金看作和奖状一样,这是个面子问题,说明我做了好事了。
    不信你可以去问问富阳市文物馆的胡副馆长,他说我这15年来不间断地上缴文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还说我上缴的文物中,有一件是北宋初期制作的黑釉瓷盏,在富阳属首次发现,为研究富春先民的陶瓷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你看看,这就是领导对我的评价,这就够了,奖金算啥!
    去年,富阳市文物馆有关负责人还专程赶到我们下门村,将一本崭新的《浙江省业余文物保护员证》送到我手中,说我的这些行为是公益性的,还代表国家向我表示感谢呢。
    
  专家眼中的孙林木
    
    富阳市文物馆副馆长胡剑说:
    这15年来,孙林木上缴给文物馆的文物总计已有70余件,而且从未间断过,真的非常难能可贵。因为目前在文物保护和法制意识相对匮乏、各地哄抢文物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的大背景下,孙林木的举动,确实让人感叹。如果他有心变卖,赚个几万元钱并不难,可他宁可守着清贫不为所动。所以,在去年12月的“富阳市首届考古成就展暨字画精品展”的开幕式上,富阳市副市长邵良又为孙林木颁发了“文保积极分子”的荣誉证书和奖金。
    为了防止珍贵文物流失,一些发达国家都由政府颁布法令,对上缴文物的人进行重奖。但在我国,这方面的机制和意识还相对薄弱。不过这几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富阳市干部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市民自觉保护文物的@行动令人欣慰。光是今年以来,群众发现并及时上报文物的案例就有10多件。
    这要感谢像孙林木那样的人,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就会非常顺利。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司马一民在给孙林木的信中说:
    如果你是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那么15年来你在乡村征缴了70多件文物,没什么稀奇的,因为这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分内事。但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这样做就要另当别论了。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可以夸你法律意识强,当然也可以夸你对家乡热爱、舍利取义等等,但我更愿意认为,你这样做的内心动力是源于对文化的情缘——你在保护文物的过@z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因此便乐此不疲。久而久之,以至于把征缴文物当作自己的分内事了。
    一滴水虽小,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你作为一个农民有这样的文化情缘,至少从一个点折射出新农民们的精神风貌。
    
  听你的人生故事
    这是一个名为“旁听”的栏目,特别推出“听你的人生故事”。或许你的故事特别坎坷,或许你的故事特别感人,或许你的故事给人启迪。一个故事,一段人生。心情热线:85113675,你的故事,有我在听。